栏目导航
赣州列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3-01-11
报纸名称:赣州列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
描述:本报讯 (郭志勇 记者张惠婷)1月9日,记者从市文广局获悉,文化部日前正式发文,同意在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(赣南)生态保护实验区。赣州由此成为江西省第二个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城市。 据悉,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,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、存续状态良好、具有重要价值和
赣县打造客家名人公园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0-01-11
报纸名称:赣县打造客家名人公园
描述:1月9日,在位于江西赣县贡江河畔的客家名人公园工地,建设者正在吊装客家名人雕像。 江西赣州有“客家摇篮”之称,客家文化底蕴厚重。正在建设中的客家名人公园内将展示灌婴、辛弃疾、苏轼等近百人的雕像,融教育与旅游一体。整个工程将于2010年春节前完工。 新华社发
赣县建设客家名人公园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09-08-29
报纸名称:赣县建设客家名人公园
描述:与客家文化城呼应总投资4200万元 本报讯特约记者朱建华报道:连日来,在位于赣县城南贡江北岸的赣县客家名人公园项目工地上,尘土飞扬,施工人员冒着高温进行土石方平整作业。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客家名人公园占地面积约290亩,总投资约4200万元,工程于今年8月初开工建设,预计年内完工。公园规划建设将军堂
赣县建客家钟氏文化园 建成后将对外开放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1-02-28
报纸名称:赣县建客家钟氏文化园 建成后将对外开放
描述:本报讯 (洪忪 特约记者赖天然) 近日,投资1000多万元的赣县白鹭乡客家钟氏文化园一期主体工程完工,进行了揭匾庆典仪式。该园总体预计将在2012年前完工,建成后将对外开放,为赣县白鹭乡新增一大旅游景观。 据悉,客家钟氏文化园由赣县白鹭乡人民政府积极引进,民间理事会筹资建设,该园占地面积24.8亩
赣县将举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0-03-03
报纸名称:赣县将举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
描述:本报讯邱日来报道:笔者从3月1日召开的中国(赣州)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暨“赣州人游赣县”活动推介会上获悉,赣县围绕打响“世界客家摇篮,休闲养生福地”旅游品牌,3月中旬将在客家文化城举行盛大的中国(赣州)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开幕式。 赣县2009年以来把旅游兴县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
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08-07-12
报纸名称: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
描述:□记者谢东琳 采茶戏给赣南人民留下了许多深刻和美好的回忆。这个在赣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戏种,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被称为“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”、“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”、“客家艺术一枝花”,它依然在江西及周边省市的剧院、庙宇、宗祠、乡间上演,为客家人瞩目。
赣南客家美食自驾之旅昨启动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3-05-20
报纸名称:赣南客家美食自驾之旅昨启动
描述:本报讯(敖晓霞记者钟瑜)5月19日下午,数十名游客在石城爱莲山庄品尝了该县最具特色的客家美食“全荷宴”。数十名参与活动的微博网友现场拍下各款菜肴发在自己的微博上。当天是中国旅游日,我市启动了赣南客家美食自驾之旅系列活动。 据了解,当天的赣南客家美食自驾之旅活动由市旅游局和章贡区、于都县、兴国县、瑞
赣南客家婚俗昨日重现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08-10-02
报纸名称:赣南客家婚俗昨日重现
描述:——金话筒赣州公司倾情为婚庆文化节打造客家婚礼仪式表演 □实习生赖天然记者彭雪英 10月1日,在赣州首届婚庆文化节开幕式上,北京金话筒婚庆赣州公司表演的赣南客家婚礼仪式节目一炮打响。 书同文,语同音,行同伦,习同信,中原原乡文化与赣南本土文化长期结合,融合发展,形成了独具特色、多姿多彩的赣南原生态客
赣南客家围屋入选世遗预备名单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2-11-18
报纸名称:赣南客家围屋入选世遗预备名单
描述:本报讯 (记者罗珺) 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于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正式公布。记者获悉,赣南客家围屋跻身名单之列。 据悉,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、审查、考察、评定由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,有严格的程序,首先必须有完整的保护规划,符合规定的申报文本与省级以上文管部门推荐。入围名单的还有北京中轴线等44项
赣南客家人在北京创办“客家会馆”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1-06-14
报纸名称:赣南客家人在北京创办“客家会馆”
描述: 6月10日上午9时18分,在北京最繁华的cbd中心,建外soho西区13号楼前,锣鼓喧天,歌声嘹亮,赣南客家人创办的北京第一家“客家会馆”隆重开业!吃地道的客家饭菜,说地道的客家方言,品地道的客家香茶,听客家歌曲……北京“客家会馆”的隆重开业,为在北京工作、学习、经商的客家人提供了一个心灵慰藉的平